最新新聞‧連結

2018.06.27
楊鳴章主教述職 沒向教宗談辭職之事
(公教報訊)對於意大利和本地傳媒先後發表香港主教楊鳴章六月在梵蒂岡述職時談及辭職一事的消息,楊鳴章主教今早(六月二十七日)澄清,六月二十三日向教宗述職時,沒有向教宗談及辭職的事。
--詳見稍後報導
詳細內容

2018.06.23
教宗方濟各接見港澳兩地主教 稱與信眾一起為中國教會祈禱
(公教報訊)教宗方濟各今天(六月二十三日)上午在梵蒂岡接見前往當地述職的香港和澳門主教,教宗表示會與願信眾一起為中國教會祈禱。
香港主教楊鳴章、輔理主教夏志誠,以及澳門主教李斌生今天早上向教宗方濟各述職。會晤約十時四十分開始,歷時約一小時四十分鐘。
香港主教楊鳴章今天覲見教宗後透過短訊對公教報說,教宗方濟各向述職主教談及多項議題,特別是有關中梵關係的;而在這方面,教宗是謹慎的。楊主教說他們都支持教宗。
述職時,主教又給教宗呈上早前替本港各堂區印備、為中國教會的祈禱卡。「教宗仔細地看祈禱卡⋯⋯他說會和大家一起祈禱。」
楊主教又說,教宗關心青年人,特別是修院的培育工作;教宗又提到目前給青年的培育活動,如何接觸青年。
楊主教說,教宗關心的不只是給青年人舉辦甚麼項目,而是要與青年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這要由神職人員開始,當中著重的是「相遇」(encounter),和「賦權」(empower),讓青年辨別自己的道路;當教宗得悉香港教區制訂了青年年,他顯得很高興,也問一些問題。
教宗方濟各此前才前往瑞士參加普世教會協會的七十周年慶祝活動,楊主教說年屆八十一歲的教宗顯得有點疲倦,會晤過程中教宗以意大利文發言,設傳譯員;而會晤時教宗有做筆記,更很謙遜地表示要聽取述職主教的意見。
詳細內容

2018.06.21
香港澳門兩地主教 開展梵蒂岡述職之旅
(公教報訊)香港和澳門兩教區的三位主教,本週初開始在羅馬述職。
香港教區的楊鳴章主教和夏志誠輔理主教,以及澳門敎區的李斌生主教,本週初抵達羅馬,目前正拜訪不同的教廷部門,包括六月二十日探訪教廷萬民福音部,行程中稍後時間他們將覲見教宗方濟各。
楊主教五月對本報談及這次述職,表示他將向教宗滙報香港教會現況。楊主教說,香港有四十多萬教友,假設主日有十五萬人上教堂,仍有相當數量的教友沒進堂;這提醒教會須跟進教徒領洗後的信仰培育,尤其是年輕一輩,因為這關乎教會將來的發展。
楊主教說:「我相信教宗關心香港,因為香港是中國一部份,正如教會關心中國信眾,所以我希望我們能為普世教會與中國之間起著彼此支持與銜接的橋樑角色。」
香港主教對上一次向教宗述職,已是十年前的事,述職者包括陳日君樞機和當時的輔理主教湯漢,澳門主教黎鴻昇亦於同一時期述職。
依教會法,一般而言地方主教每五年向教宗述職一次,但二○一三年教宗本篤退任,同年三月教宗方濟各當選並就職,不少地方主教的述職工作亦告延期。
--此前報導
http://kkp.org.hk/node/16779
詳細內容

2018.06.14
天主教香港教區 - 活動資訊〔2018.06.14更新〕
詳細內容

2018.06.06
母佑會羅國香修女安息 六月七日惜別祈禱會
(公教報訊)聖母進教之佑孝女會羅國香修女(Lo Kwok Heung, Rose),聖名羅撒,於五月二十日於九龍聖母醫院逝世,回歸天鄉,在世旅居九十二載。羅修女長期服務於港、澳兩地會院及為會區工作。
羅國香修女的惜別祈禱會於六月七日(週四)晚上七時三十分,假黃大仙沙田坳道母佑會會區中心聖堂舉行(七時恭念玫瑰經)。
逾越感恩祭於六月八日(週五)上午十時正,假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小堂舉行,隨即於葵涌火葬場舉行火葬禮。修會邀請教徒為羅國香修女的靈魂安息祈禱。
羅國香修女於一九二六年三月廿六日在香港出生,成長於一個熱心的公教家庭。透過慈幼會士的介紹,她認識並加入母佑會。
一九五○年八月五日,羅修女在上海發願成為母佑會修女。她發願後隨即前往澳門從事教育工作。她自一九五六年起擔任港、澳兩地會院的院長。羅修女是母佑會中華會區首位國籍院長、副會長及會區議員。
詳細內容

2018.05.30
二零一八年維護生命日文告 -- 楊鳴章主教
主內親愛的兄弟姊妹:
今年的維護生命日,我特別呼籲大家,當面對生命與死亡的抉擇時,我們必須選擇生命。(參閱申三十 19)
受到死亡文化的影響,社會似乎認為,死亡可以化解很多困難!當一個人感到無路可走時, 可能會想到自殺。婦女意外懷孕,為免影響自己的前途,可能會選擇墮胎。一個人患了末期疾病,為免成為家庭的負擔,可能會要求安樂死。
可是,死亡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一個人自殺,不只問題沒有解決,很多時還會帶給家人心理的創傷,甚至令家庭陷入困局。事實上, 社會上也有家人自殺後,引發的自殺謀殺案,令人感到悲痛。婦女選擇墮胎,以為可以一了百了,其實不但奪去一個無辜的小生命,更會為自己引致不同程度,有時甚至是很嚴重及始料不及的哀痛創傷。在面對末期疾病時,有人亦可能以為安樂死是一項可考慮的選擇。其實,安樂死是蓄意殺死病人,與放棄過份進取(aggressive)治療的決定不同。「當死亡已逼近且不可避免時,人可以本著良心拒絕採用希望極小而又麻煩(burdensome)的方法來延長生命」,但卻沒有直接終止生命的權利(參閱《生命的福音》通諭 65)。
聖經說:「你應愛慕上主你的天主,聽從他的話,完全依賴他;因為這樣你纔能生活。」(申三十 20)
可惜,俗化的社會,將基督信仰推至生活的邊緣,讓人生活得好像天主並不存在一樣。失去了信仰的光照,人面對矇矓的未來,便容易產生憂慮、恐懼,甚至絕望。因為在失去希望的時候,在面臨死亡的時刻,只有耶穌基督是我們真正的牧人,只有他知道如何走出死亡幽谷,只有他的牧杖和短棒能令我們安慰舒暢,也只有他是我們的希望(參閱《在希望中得救》通諭 6)。
教會尊重並保護任何階段的生命。天主的愛,催迫我們走向任何有需要的人,向他們展現天父憐憫之情,讓絕望的人獲得希望,讓失胎的母親得到安慰,讓懷孕婦女的憂慮得到紓解,讓長者及末期病人得到適切的關懷和支持,也讓失去生命的胎兒得到安葬。
每位基督徒都有將這希望帶給別人的義務。我呼籲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尤其是醫護人員、教師、社會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將基督的愛帶給有需要的人,培養下一代對個人及社會的關切,建立生命文化。我們應以愛的服務,向我們的近人保證,他的「生命永遠受到維護和促進,尤其是微弱或受到威脅的生命」(《生命的福音》通諭 77)。
在此,我衷心祝福你們在生活當中為生命所作出的各類服務與見證!
+楊鳴章
香港教區主教
二○一八年五月三日
聖斐理伯及聖雅各伯宗徒慶日
詳細內容
廣告